档案行业
蓝光存储解决方案
行业背景
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,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。档案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,数字化使得用户更方便、快捷、准确地调阅档案,大幅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率。档案行业需要长期保存大量的数据信息,其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,关键数据丢失可能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后果。因此,相关法律法规对档案的保存年限、离线备份、定期检测和异地备份都做了明确的规定。
-
长期保存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》,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,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。
-
离线备份
根据《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》,电子档案离线存储介质至少应制作一套。
-
定期检测
根据《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》,需要对备份的光盘进行定期检测。
-
异地备份
根据《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》,电子档案应满足保存三个副本,一份供查阅使用,一份封存保管和一份异地保存。
面临挑战
档案文件一般要求的保存年限非常长,短则30年,长则永久,远远超出传统存储介质的寿命。 传统档案保存、备份主要由管理员手动复制、编制,人为制作标签,操作复杂,严重影响工作效率。 档案文件众多,难以查找,大幅提高决策的难度。 档案作为一个单位重要的知识资源,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,现在依然存在着黑客、病毒等安全威胁以及丢失的风险。
解决方案
蓝光存储解决方案基于档案数据自动化存储、长期保存、离线备份和定期检测的需求,提供异质备份、离线备份、异地备份等多种备份方式,满足法律法规的同时,提供已刻录光盘定期检测功能,可在数据发生问题之前进行预测并进行替换。此外,本方案采用高密度、长期、稳定的蓝光光存储介质,相比于传统的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的磁带和存储密度比较小的DVD,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
-
异质备份
方案采用光、磁介质混合部署的方式,采用“3-2-1”备份策略,同时制作3个副本,分布在磁、光两种介质上,并且保证其中1份离线异地保存,大幅提升安全性。
-
长期存储
本方案采用一次写入、多次读取(WORM)的档案级蓝光存储介质作为主要存储介质,它具有稳定性高,对环境要求低,存储年限长(50年以上)等诸多优点,并且未来单个光存储介质的容量会持续增加,100GB,200GB,1TB甚至几十TB,完全满足档案行业对存储年限和容量的要求。
-
定期检测
根据档案行业的标准,每隔1~4年(可按客户的需求定制检测周期),系统会对已刻录的光存储介质进行全盘检测,自动进行质量评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。提前预测光存储介质寿命,并把受到威胁的数据自动迁移到新的存储介质上,无需人工迁移,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,又节省了人力成本。
-
便捷查询
方案提供标准NAS文件系统服务,无须经过复杂的恢复过程,用户即可直接查询档案目录,使用非常简便。
主流存储介质对比
-
描述磁带库(Tape)磁盘阵列(HDD)光存储(ODD)
-
读取次数≤3000次读1万次(稳定性差)读10万次
-
使用寿命10年3-5年50-100年
-
安全性低(频繁使用易损)低(病毒、系统崩溃)高
-
维护成本对保存环境要求高,需要定期绕带对运行环境要求很高,需要空调设备冷却对环境要求低
-
环保指数高(低碳、较少工业废品产生)低(高能耗、高排放、较多工业垃圾产生)高(低能耗、低排放、 少工业垃圾产生)
-
迁移周期及成本6-8年,成本高3-5年,成本高50年,成本低
-
兼容性隔代不兼容兼容兼容
-
能耗一般高(需要持续供电)低(磁盘系统的1/15)
-
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较高较低
-
总体拥有成本 T.C.O一般较高较低